一般來說,在招警所涉及的公共基礎知識考查中,經濟常識是“自帶高光”的部分,因為其帶有高度的總結性,以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很緊密,往往會成為考試中的重點部分。常見的經濟常識考查相對比較簡單一些,一般是圍繞宏觀調控政策來出題,但是偶爾會有一些題超出我們常識范圍,去考查各種生僻的經濟學名詞,而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多的了解。既然這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經濟常識考查中所涉及的專有名詞有哪些吧。
一、豐收悖論
也叫谷賤傷農,指的是好年景和大豐收反而會降低農民的收入。在我們的常識中,農產品大豐收就意味著農民會有更高的收入,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其背后的經濟學原理其實是與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相關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豐收提高了農產品的供給,繼而會降低農產品的價格,但是由于其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價格下跌并不能使需求增加太多,因此,大量的農產品中只有一部分會以低價賣出,剩下的那部分糧食甚至會形成農產品的堆積,所以好收成常常伴隨著低收益。
二、機會成本
指的是生產者所有放棄的使用相同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簡單來說,就是你所錯過的最優價值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所以機會成本并不是我們所付出的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比如小張有10萬元,那么這10萬元他可以用來投資奶茶店、炒股或者開服裝廠,假設投資奶茶店可以有5萬收益、炒股有1萬收益、開服裝廠的收益是6萬,這時如果小張選擇開奶茶店,則機會成本為開服裝廠的收益6萬元。機會成本的名詞解釋在考試中還是偶有涉及的,大家需要盡量理解一下。
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多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舉個例子,小張特別喜歡吃榴蓮,那么他買第一個榴蓮吃的時候,所得到的滿足感應該是最高的,這個時候他的滿足程度就是他所獲得的效用,而當小張繼續吃第二個榴蓮的時候,他可能就沒有之前那么滿足,這個時候的滿足程度會下降,那么如果他堅持去吃第三個、第四個……他每多吃一個榴蓮,所獲得的滿足感的增量就是不斷遞減的,也即邊際效用遞減。
四、棘輪效應
指的是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容易向上調整,不易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會形成一種消費習慣。簡單理解為:消費者收入提高,會不斷增加消費,但是如果收入減少,卻很難減少消費,這種特點被稱為棘輪效應。這種經濟學現象在生活中被我們稱之為“由奢入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