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一首毛澤東在長征期間1935年10月所作的七言律詩,名為《七律·長征》。通過金沙水、大渡橋、岷山等詞匯向我們展示了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而其中的“艱難險阻”更是在招警考試中的高頻考點。
1930年,蔣介石開始對根據地進行圍剿,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指揮下,對國民黨進行反“圍剿”。在四次反“圍剿”的過程中,堅持了運動戰、游擊戰的打法,成功擊退國民黨軍隊。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并以瑞金為中心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央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統轄和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的斗爭。
好景不長,從1931年11月開始,由于受到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的嚴重干擾和影響,排斥了毛澤東對蘇區黨和紅軍的正確領導,給中央蘇區的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于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1934年10月1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直屬隊共8.6萬余人,從江西瑞金云石山、九堡,福建長汀古城等地出發,開始戰略轉移,準備到湘西地區同紅2、紅6軍團會合。紅軍第24師及地方武裝共1.6萬余人,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長征主要路線:
1.江西瑞金出發(1934.10)
2.渡過于都河(長征第一渡)
3.挺進湘西
4.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1934年10月-1934年12月,其中著名的湘江戰役就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發生。中央紅軍經過英勇奮戰,突破了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挫敗了蔣介石企圖殲滅紅軍于湘江以東的計劃。但此役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損失最大的一次。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后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
5.強渡貴州烏江(1935年1月)
6.奪取遵義(1935年初紅軍先后3次占領遵義,占領后在1935年1月15日-17日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7.四渡貴州赤水(1935年1月19日-1935年3月22日,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在此期間,毛澤東作詩《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8.巧渡云南金沙江(1935年5月,跳出敵人包圍圈)
9.強渡四川大渡河(1935年5月)
10.飛奪四川瀘定橋(1935年5月底)
11.翻雪山(1935年6月,先后翻越四川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托羅崗五座雪山;《豐碑》又名《軍需處長》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12.過草地(1935年8月,松潘草地,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之間,《金色魚鉤》、《倔犟的小紅軍》的故事發生就在這里)
13.翻越六盤山(1935年10月,紅軍長征翻越最后一座高山;毛澤東在此作詩《清平樂·六盤山》: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14.陜北吳起鎮會師(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會師)
15.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長征終點;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紅一、紅二 、紅四方面軍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正式結束)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這是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毛澤東同志做過精辟的總結。漫漫長征路,是先輩用熱血澆筑出來的路,是后輩要去重走的“中國紅”路。學長征之路,懂長征精神,看長征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