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波瀾壯闊;視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抬望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勝利在即。時間刻錄著歲月的光盤,從短缺到充裕、從溫飽到小康的翻天覆地變化背后,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宗旨,彰顯了對人民至上的孜孜追求。百轉千回,擊鼓催征,站在新起點,面對第二個百年目標,征途漫漫,唯有傾聽民聲、做好民生,方能挺起民族脊梁。
貼心民生,始于科技賦能、智慧支撐。環視當下的中國,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然進入到智慧化時代,民生工作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為更好地改善民生服務工作,濟南市章丘區組織相關部門赴浙江杭州深入學習,后結合當地實際,將科技成果與為民服務相嫁接,322項服務項目全部實現“網上辦”、“掌上辦”、“上門辦”,不僅提升了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而且讓群眾節省了時間,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民生服務工作,一方面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科技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布點;另一方面要加強專業化的隊伍建設,提升科技服務的技能水平。
貼心民生,源于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無論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抑或是“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無一不是告誡我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只有時時刻刻為民著想,才是發展正途。當博士生小陳無法完成答辯而焦急無奈時,當地派出所及時騰出獨立辦公室,調配軟硬件設施,最終確保了答辯的順利完成,贏得了網友的紛紛點贊。然而無獨有偶,當大王鎮的老年人無法驗證健康碼而著急上火時,當地鎮政府及時將市民卡與健康碼綁定,解了群眾的心結,密切了黨群關系。作為人民的勤務員,任何工作要多了解群眾是否滿意、人民是否答應,不斷改進服務,滿足人民需要。
貼心民生,成于重心下移、深入一線。重心下移是指要將更多的人財物分配到一線,不斷充實基層隊伍;深入一線是指要走出“小樓”,到群眾中去。曾記否,“人民好干部”焦裕祿一年365天在鄉村、大堤、農田、建設現場度過;曾記否,“小巷好總理”高玉鳳時刻在疏通下水道、調解居民糾紛、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曾記否,“鄉村好頭雁”關志潔堅持走村入戶,了解群眾疾苦,記下了一本本民生賬……民生靠的就是這群黨的好干部,他們用一線的實干,保障了群眾幸福。當前,各級政府要在資源分配、物資保障、人員招聘上,多向基層傾斜;同時不斷完善獎勵機制,鼓勵更多的基層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對民生新需求,唯有兢兢業業,在科技賦能上下功夫,在以人為本上做文章,在深入一線上謀發展,才能真真切切回應群眾所需、人民所盼,披荊斬棘,開辟中華民族復興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