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公警法考試網為廣大考生提供國考招警模擬題以及備考資料,考生可關注本站獲取更多考試信息。
推薦: 2022招警考試模擬試題匯總
給定資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心系民生的目標與舉措,見證著大黨大國的民生牽掛,也激勵著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民生當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國是農業大國,長期以來緊緊圍繞著“三農”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農村人才匱乏,環境逐漸惡化,文化失根,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因此,唯有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牢記鄉情,才能共謀發展,振興鄉村。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展望未來,我們需要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厚重遺產和磅礴力量,讓新時代希望的田野上再次升起農耕文明的新曙光!讓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作答要求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厚重遺產和磅礴力量,讓新時代希望的田野上再次升起農耕文明的新曙光!”請結合“給定資料”,聯系實際,以“讓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字數1000~1200字。
參考答案
中華文化作為無窮的寶庫歷經滄桑,鄉土文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沉降在歷史的河床之上。但是,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文化領域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平衡表現突出,難以滿足群眾的需求。鄉村是未經發掘的富礦,也是亟待填平的洼地,需要文化盤活;而文化的“流”與“留”并舉,才能激活鄉村,實現鄉村振興。
世界是充滿了流動,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我們身邊的河流,隨著時代的變化沖刷又孕育的數目繁多而又千姿百態的珍珠。世界是相對穩定,文化也會生命長存,就我們腳下的大地,也可以穿越時空長久支撐我們源遠流長又各有千秋的寶藏。只要精準把握“流”“留”的內涵與關系,才能精準理解鄉村振興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只有把握準似水的流動性和似山的留存性,才能做好鄉村的文化工作。
文化在鄉村應該有似水的流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告訴我們只有運動起來才能求得發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鄉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千萬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如果不能像松陽深入挖掘,進行現代化的闡述、創造性轉化就如同一潭死水,被遺忘到歷史的廢紙堆堆中;外部的文化來到鄉村也不完全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需要時刻保持活力,創新性發展,避免出現“白鹿原”民俗村項目“水土不服”“草草收場”的悲劇,迎來特崗教師王高明老師那樣“一泓清流入西沙,桃李開得滿天下”的喜劇。因此,文化在鄉村的廣袤的土地上,應該具備大江大河的氣勢,奔流向前,生生不息。
文化在鄉村應該有似山的留存。文化也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曾經,我們片面認為,文化應該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而極速形變,以革命態度鏟除鄉村的一切“牛鬼蛇神”,這嚴重傷害了傳統文化的根基,導致鄉村陷入了文化的失序與真空;現在,我們科學理解,文化的穩定性,對多元文化加以包容,對外來文化加以吸收,對本地文化加以珍視,才出現鄉村文化的復興,豐滿了民眾的精神世界,形塑了鄉村的精氣魂靈。因此,文化在鄉村曠遠的中,應該具備雄山偉岳的胸懷,面向四海,萬古長青。
鄉村是文化的重要場域,而流動與留存是維持場域平衡的必要法寶。文化流入鄉村,切莫“雨過地皮濕”來得快去得也快,爭取留下來;化流出鄉村切莫“老鼠見了貓”,唯唯諾諾,畏不前,要主動留,大膽流。兩件法寶又如黑白雙魚,在辯證的推動下,促使鄉村文化內強肌體、外樹形象,為實現鄉村振興立下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