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的刑事主體定位
刑法的發展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步一步“摸著石頭”走過來的,在刑法歷史嬗變中,像單位法人的法律擬制、虛擬財產的確認這些新的發展不斷被容納,同時類似投機倒把罪此類舊的事物也不斷被摒棄。法諺云:“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便。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法律的發展難以脫離社會基礎。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熱議同時也帶了各種挑戰。
(一)、人工智能刑事主體理論學說
科技的發展是迅速的也是難以預測的,保持對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極期望,站在人工智能刑事主體肯定說立場的學者不在少數,他們從犯罪主體、刑法中的行為、智能時代技術風險應對、基于刑法的前瞻性、刑罰處罰的本質等多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成為刑事主體的可能性。
1.意志自由說
人工智能的運作憑借設計編制的程序,當其作出的行為在編程范圍內,行為本質可以看作是設計者或使用者行為的延伸,此時的人工智能僅僅是一件工具,實現了設計者或使用者的意志??墒钱斎斯ぶ悄茏鞒龅男袨槌隽怂幊绦蛞幎ǖ姆秶?,依靠自主意識獨立判斷實施行為,此時難以認定該行為是設計者或使用者行為的延伸,人工智能超出了工具的范疇,擁有了獨立的意志。刑事責任的承擔要求法律主體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對此一方面,人工智能可通過機械掃描做到形式上的事實獲知達到事實層面的認識,同時在制造設計時將相關法律規范植入程序算法中做到規范層面的分析判斷達到規范層面的認識,從而具備辨認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設計之初本身就有遠超于自然人的運算能力和反應速度,在執行任務時能夠快速作出處理辦法并作出針對性行為從而達到精準的控制能力。因此,超出算法程序范圍擁有獨立意志的人工智能,可成為刑事主體并獨立承擔刑事責任。
2.非人類中心主義
設計人工智能目的不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人工智能不再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其享有同人類一樣的平等地位。一方面,在犯罪行為的認定上平等。人工智能實施了如故意殺人、盜竊罪竊取個人信息等與自然人相同或相似的違法行為,都應當認定為犯罪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實施的犯罪行為與自然人的犯罪行為類型完全一致,二者可以有所區別,但在法律上的評價應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刑事責任的承擔上平等。在行為符合違法性層面的要件,在有責性層面人工智能與自然人的責任歸責上平等,但人工智能與自然人仍有差別,所以在責任承擔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責任的實現方式不同不影響在刑事責任承擔上的平等。將人工智能“人化”,使其在法律評價上具有平等性,人工智能能夠成為刑事主體并獨立承擔刑事責任。
3.道德代理說
該學說認為,行為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其所作的行為在道德上存在過錯。所謂的道德代理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行為人能夠理解其作出的行為所到來的后果,并且在行為作出之時有所選擇。人工智能依靠算法程序運作,編制一個道德系統程序使人工智能遵守道德規則并將其運用到外在的行為表示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具有明辨是非的判斷能力,從而作出道德決策。既然人工智能可以憑借道德系統作出道德決策,那么其也能認識到行為的合法性,因此智能代理可以成為道德代理。域外學者加布里埃爾·哈利維也贊同該學說,在他看來,道德可分道義論道德和目的論道德兩種。前者注重的是行為的本身,后者則注重行為的結果。人工智能雖然不具備自主意志并基于自主意志作出行為,但是,人工智能能夠對個人以及社會造成法益侵害,因而可進行目的上的歸責。因此,立足于目的論道德,人工智能能夠成為犯罪主體進行歸責。
4.法人類比說
縱觀整個法律,自然人不是唯一一個享有法律人格的主體。社會的高速發展,法人的出現得到法律制度和社會的認可。不僅僅在民事領域上享有權利和義務,在刑事領域上也可以成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刑事主體。刑事責任也要求心理要素,而法人則沒有思維、頭腦、精神或靈魂,但是,集團性的犯罪頻頻發生,在造成法益侵害追究刑事責任時,若不承認法人的法律主體地位將會成為集團性犯罪的庇護所。滿足刑法所要求的內在邏輯前提下,無論行為主體是否是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當今,法律權利主體逐步呈現出“無實體”的趨勢,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人工智能今后在社會活動上的占比愈來愈大,人工智能與法人間的刑事責任理念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借鑒法人這一主體的法律擬制理念,將人工智能列入刑事領域的刑事主體獨立承擔刑事責任并無不可。
以生活安寧和私人秘密作為其基本內容”。張新寶主張“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
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隱私權已成為公民最為重要的權利之一,渴望自己的私人活動被尊重,以及個人能夠有尊嚴的生活在社會當中,且希望法律能夠重視公民私生活安寧權的保護的呼聲愈加強烈。如今,隱私權涵義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公眾人物的隱私或他人未知的隱私,侵犯方式更復雜多樣。如男女之間裸聊,卻事后被一方對外傳播,隱私權的表現形式已發生了變化,超出了固有的認知。因此,參考各學者觀點,本文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個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的私人生活安寧、自主私密空間,與公共事務無關,不得被他人侵犯的人格權利。
【練習】
下列選項中屬于人工智能規則的理論依據的是(ACD)
A意志自由說
B無責任規則說
C法人類比說
D道德代理說
【解析】本題答案為:ACD。如材料中理論所述,包含ACD,B是混淆民事侵權學說,故錯誤。